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视点 » 正文

互联网“突袭” 传统印企自顾不暇?

发布日期:2014-12-10  来源:慧聪印刷网  作者:ahprint
核心提示:4天的展会时间,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家参展商,第五届中国国际全印展在69000平方米的展馆里,为超过8万人的参展观众演绎了一场恢弘的印刷盛宴
4天的展会时间,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家参展商,第五届中国国际全印展在69000平方米的展馆里,为超过8万人的参展观众演绎了一场恢弘的印刷盛宴。

但,印刷大佬海德堡的缺席与W1馆数码印刷的高调亮相形成鲜明对比,有人说,展会是体现行业趋势的一个良好着陆点,在笔者看来,不过就是企业的面子。在N2展馆的一个印后包装企业展位上,企业负责人向笔者透露,如果展会都不来,那更是彻底暴露了企业不景气的事实,花钱出来做面子,实际上也是为自己企业树立一种“跟得上节奏”的现象。

不得不说的是,在当今的印刷发展市场,大部分占比依旧在传统胶印领域。客观上说传统胶印有很多优势,不受批量限制、换版迅速且成本低、适合处理小文字、小网点和细小线条、套印较好、对材质和油墨不挑剔等。但不环保、水墨平衡不易控制等缺陷依旧存在,因此最近几年胶印一直受数字印刷的冲击,但就目前来看,传统胶印依然是主要的印刷方式。

本届全印展上胶印机设备也迸发亮点,如日本小森公司的LITHRONEG44胶印机,充分继承了G40的多种优异功能,如高印刷质量、短作业准备时间、稳定的输纸和收纸功能、超群的高生产率、良好的节能环保性能等,同时增加了对不规则纸张、全自动换版、iPad实时监控印刷过程和超高速稳定的印刷能力,满足了许多公司对印刷高效高质量的要求。此外,利优比、北人集团、上海电气、大族冠华等知名胶印机供应商也展示了其胶印设备,所以完全可以用“宝刀未老”来形容胶版印刷。

笔者在全印展结束后就传统胶印的未来发展方向与上海印刷(集团)有限公司资深顾问潘晓东老师沟通。潘老师告诉笔者,传统胶印在国内市场的占比在短时间之内不会有一个很大下滑。他们本身也在自救,对胶印构成威胁的其他印刷工艺,满足个性化印刷的数字化印刷工艺,满足环境保护印刷的柔性版印刷,这种新工艺都因为性价比不高很难担起和胶版印刷争夺市场的重任。换言之,它们能够去裁掉一部分胶版印刷的业务,但是布局不会很大。因此,只要新工艺的国产化降价空间不大,传统胶印在国内的占比空间还是很难改变的。

网络印刷发力 是挑战也是机遇

全印展让我们认识到一个不争的事实,互联网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印刷业。佳能2000平方米的豪华展位吸引无数观众驻足,富士施乐与富士胶片展位更是车水马龙,网络印刷的“拥护者”都引来“粉丝”无数,不禁让笔者思考,数码印刷的“插足”是否真正在变革传统印刷产业?

潘老师向笔者介绍:全印展的参展人员多,不等于印刷业的行业现状好。实际上,它更多的反映在这样一个转型过程中,更多的印刷企业都希望从交流中获得启发,寻求自己的发展方向。因此大前提是必须把参观者人数与行业发展分开来看。

潘老师认为,关于网络印刷,要用两种观点去看。第一,印刷行业肯定要主动拥抱互联网,现在已经进入网络时代,如果谁还停留在传统思想上一定会落伍,这是毫无疑问的。第二,对网络应用于印刷需要有怎样的认识。首先,利用现有的局域网或网络管理系统,比如通过互联网的联通来开展业务和企业内部的流程管理。这个对大部分企业来说可以理解和接受。另外,通过互联网形成一个社会化的营销系统。比如长荣健豪的合版印刷,要把周边地区的业务都汇聚到一个中央工厂。长荣健豪走合版印刷的方向确实是一种降低成本很有效的方法。它通过电脑主板,将设备利用率达到最大化,从硬件到软件的升级,通过合版将设备的效率充分发挥。又通过对外业务的传染,促使自己的设备达到满负荷。

国内外差距仍然存在 路漫漫其修远兮

目前,全球商业印刷加工行业市场分为三大块:美国、欧洲和亚洲各占全球印刷市场的三分之一。在全球的印刷产值依然稳步增长的背景下,中国印刷工业将面临比以往更加迫切的转型升级压力,印刷工业的发展将从主要追求速度和规模的粗放式增长逐步转变到更加注重质量和内涵的集约型发展模式上来。为了更好地应对竞争环境的变化,未来中国印刷企业将会在绿色印刷、数字印刷和印刷数字化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尝试,同时采用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设备,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

作为印刷规模排全球第二的中国,国外众多的企业看中了印刷行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在这次全印展中可以看出,许多国外企业都设计研发出大量的符合中国市场的印刷设备,如博斯特共展出三台设备,包括专为中国市场研发的SP106ER全清废功能模切机、带横向供墨功能的SP106FCH烫金机以及美龙系列糊盒机生产线,可以看出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市场的潜力越来越被看重。

虽然成绩斐然,但差距仍然存在。精密的控制、流畅的走纸、超高速运转、全自动一体化以及精美的印品,这些都是国外龙头印刷企业展示给我们的,是真正适应高效率高精度低耗能零污染的印刷需求。而部分国产印刷机以及印后设备仍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调试,自动化程度不高、污染程度高、安全系数低等众多问题,可以说中国自身的印刷技术和设备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笔者结语

如今,印刷行业正在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虽然印刷产量的增长低于预计,但我们依然有信心。潘老师也呼吁,印刷企业应在差异转型上做文章。印企通过调整自身的市场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并且在整合过程中,通过行业的竞争态势,最终实现市场的最新平衡。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