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视点 » 正文

数字时代教育类期刊的发展之路

发布日期:2015-07-20  来源:新闻爱好者  作者:ahprint
核心提示:在今天的数字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已经发生改变,许多人逐渐放弃了对传统媒体的订阅,尤其是伴随互联网兴起而成长的年轻读者,更喜欢新媒体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门户网站、数字电视、微博等新媒体对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而Wi-Fi技术的完善、网络环境的优化,平板电脑、手持阅读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在改变大众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同时,也引发新闻信息传播路径的新变革。

  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5月底,中国的手机用户数量已达到12.56亿人,相当于中国90.8%的人都在使用手机,而所有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数量为8.57亿人,占总数量的68.24%。可以说,手机已经覆盖了我国绝大部分人群,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产品,是人们连接互联网获取资讯、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

  在今天的数字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已经发生改变,许多人逐渐放弃了对传统媒体的订阅,尤其是伴随互联网兴起而成长的年轻读者,更喜欢新媒体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传媒行业格局因此而改变:传统纸媒的发行量、广告收入整体下滑。相对于传统纸媒的日渐式微,新媒体却异军突起。美国传媒巨头时代华纳集团即将入股新媒体公司VICE,后者估值超过20亿美元。手机APP《今日头条》的估值是5亿美元,相当于30多亿元人民币。

  面对用户阅读习惯改变和媒体发展态势,传统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传统期刊的明天掌握在称为“数字化一代”的读者手中。

  教育类期刊的目标读者群是以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为主,这类人群显然也是数字化水平较高的群体,为教育类期刊实现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教育类期刊的数字化转型也有利于为广大读者提供更便捷优质的信息服务。因此,传统期刊有必要进行数字化转型,在纸质版之外开辟出新阵地,实现全方位拓展延伸。

  近年来,办刊已55年的《上海教育》杂志在新媒体环境下,大胆开拓创新,利用自身的品牌资源,开发新媒体产品,拓宽信息传播渠道,并始终坚持内容和载体同时做大做强、努力实现传统期刊与新媒体齐头并进的经营模式。

  一、拓展信息传播渠道,延伸品牌价值

  在数字时代,新媒体发展势不可挡,但教育类期刊作为专业类期刊,具备大众媒体和新媒体无法比拟的独特传播优势。首先,教育类期刊的内容聚焦于教育专业领域,采编人员长期专注于教育领域,能够深入触摸到教育改革发展的脉动;其次,教育类期刊细分受众,读者主要是教育工作者,是一种窄众读物,有利于在某个专业领域引领风尚,树立权威,培养读者忠诚度。此外,教育类期刊擅长专题式策划报道,由于出版周期较长,采编人员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将选题做深做透,加上长期深耕于教育专业领域,教育类期刊能够策划出更具专业性的选题。

  虽然仰仗独特的传播优势,教育类期刊在数字时代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与其他传统媒体相比相对较小,但是面对新媒体适应新时代受众阅读习惯的表现形式、全新的采编模式、强大的服务功能,我们不得不承认时代在变化,教育类期刊主动利用新媒体谋求转型发展的时机已经到来。惧怕和排斥无济于事,必须以开放的心态,研究新媒体,进而扩张教育类期刊的信息传播渠道。

  媒体传播渠道的价值是把内容送达受众手中,教育类期刊到达用户的传统渠道是发行,在如今的数字化时代,教育类期刊应该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数字媒体传播渠道,一方面将内容尽可能精准地派发给尽可能多的消费者,到达以前没有覆盖的用户,培养新的读者队伍;另一方面发挥数字媒体优势,增加与读者的互动,提供增值服务,给予读者全新的体验,实现期刊品牌价值的传播和延伸,扩大品牌影响力。

  基于上述认识,《上海教育》杂志根据专业类期刊具有的特点,在全媒体传播路径选择上进行了创新,近年来做了不少尝试。

  (一)与传统媒体进行渠道置换

  在新媒体来势凶猛的发展形势下,传统媒体选择抱团取暖,结为合作联盟,共谋发展,不失为一种策略。从现状来看,视频网站虽然风靡于广大年轻用户群中,但其视频质量仍与传统电视节目有一段距离,因而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依然不容轻视。

  在这种情况下,《上海教育》杂志选择与自己有相似受众群体的上海教育电视台进行合作,相互置换渠道,将一部分内容以电视节目的形式播出,同时杂志提供一定的版面,便于电视台做内容推广。

  比如,自2012年3月刊发长篇纪实通讯报道《一所家门口的好学校——洵阳路小学的“新优质”之路》开始,《上海教育》杂志推出了“寻找家门口的好学校”系列报道栏目,寻找、挖掘、宣传老百姓身边的好学校。栏目一经推出,受到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喜爱,他们从这些普通学校的成长轨迹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走向成功的希望。在栏目推出一年后,《上海教育》杂志与上海教育电视台合作,基于杂志的前期报道,电视台再依据自身规律制作专题节目,通过影像生动地讲述一所所老百姓心中的好学校的故事,扩大了《上海教育》杂志的社会影响力。

  (二)与网站合作

  许多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迈出的第一步是开设自己的网站。比如《财经》杂志办财经网,《瑞丽》杂志办瑞丽女性网,美国《时代》《商业周刊》都有自己的官网,传统期刊纷纷通过办自己的网站建立一个全新的互动交流平台。而专业类期刊在涉足互联网传播模式不深、财力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不妨先与门户网站合作,借助已经成熟的平台推广知名度,吸引用户关注。

  《上海教育》杂志长期与新浪网合作,提供部分往期文章免费浏览;还与中国知网等期刊数据库集成平台合作,提供电子版期刊,供读者付费下载;与同属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的上海教育新闻网合作,在其《电子报刊》栏目发布过刊,供网民在线免费阅读。通过这种将内容复制上网的简便方式,扩大杂志内容的传播范围。

  此外,《上海教育》充分利用上海教育新闻网的平台,组织开展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评选活动,通过媒体推荐,上海高校、区县教育局等单位组织推荐和个人自荐等途径产生候选人,然后经网络投票评选出上海当年度十大教育新闻人物。

  (三)掌控自己的新媒体渠道

  在数字化时代,新媒体以其即时、大容量、可交互、能参与等独特优势和无孔不入的受众影响力成为内容传播的强势渠道。对于新媒体的定义,国内外研究者莫衷一是,它实际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普遍认为它是以数字技术为主体的在传播方式和内容上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新兴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而且更多更新的媒体形态还将不断涌现。

  如今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几乎能够实现台式电脑的所有功能,除此之外还具有便捷性、移动性、唯一性等其他终端无法企及的优势,加上Wi-Fi网络环境的改善,手机上网流量资费的下调,让以智能终端为土壤的APP软件的发展如日中天。随着包括微信在内的APP软件的兴起,不少传统期刊开始选择开通微信公众号或者自己推出独立的APP,进行内容推广和品牌延伸。

  《上海教育》杂志于2013年创立“第一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联合《现代教学》《成才与就业》《教育参考》和上海教育电视台《教育新闻》栏目等媒体,内容分校长圈、教师圈和成才圈三部分,致力于与教育管理者、一线教师、家长、学生实时互动,提供最前沿、实用的教育资讯。目前该微信公众号的粉丝数已经达到17万,成为教育行业公众微信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之一。从2015年1月底“上海观察”“新闻晨报”“新媒体排行榜”联合发布的上海微信影响力排行榜榜单来看,“第一教育”取得了颇为漂亮的成绩:在100个上榜公众号中排行第39位,总阅读数达到了17万以上,多篇内容阅读量超过3万。

  2014年9月底,《上海教育》杂志推出自己的APP,聚集杂志资源精华,着力打造信息速递、专业分享和特需服务相结合的教育新闻平台,融线上平台阅读、线下品牌活动、智库决策服务于一体,创造了全国首个普适与专属、共同分享与私人定制的个性化阅读空间。该APP采取付费阅读的模式,订阅者不仅能看到个性化定制的《上海教育》杂志内容,而且可以获取系列电子书,体验个性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课程。

  无论是“第一教育”微信号还是“第一教育”APP,《上海教育》杂志在新媒体产品开发设计环节都注重将杂志原有的栏目设置、报道内容等融入,共同构成期刊的品牌识别体系,让纸质版用户与新媒体用户的体验形成无缝对接,从而强化受众对《上海教育》杂志品牌的进一步认可。

  从《上海教育》的探索实践来看,开发新媒体产品是教育类期刊主动适应数字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由之路。微信号、APP拓展了教育类期刊的发行渠道,实现了教育类期刊品牌的全方位延伸,它们不仅方便受众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阅读,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立体呈现的方式丰富了受众的阅读体验,还为杂志的受众提供了一个互动平台,对读者的反馈更加及时有效,更重要的是新媒体更擅长于对用户的数据进行研究,而教育类期刊有特定的受众群体,根据对受众阅读习惯、兴趣偏好等数据的分析,可以调整内容,满足受众需求,甚至提供私人定制式的内容推送。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