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部门出手明确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并细化到包装的层数、空间、材料等,足见问题的顽固性。说起过度包装的危害,或可从一些流行语中窥见一斑。如,有人形容那些过度包装的月饼、粽子等商品“中看不中吃”,凸显一些商家只重包装,不重口味、质量的舍本逐末行为;还有一种说法叫“吃的人不买,买的人不吃”,暗含着这些节日性商品早就背离了传统文化饮食的内涵,扮演了更多更复杂的角色。动辄数百元、数千元的月饼、粽子礼盒,不但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还助长了豪奢之风,在“人情往来”中成为腐败的工具。
相应地,社会上近年来从不同角度对节日食品包装“瘦身”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比如,从环保的角度,遏制过度包装首先是减少浪费,契合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趋势。更多的人强调通过包装“瘦身”,涵养良好的过节氛围,让端午、中秋这样的传统佳节回归文化本源。无论哪种愿望,都应该追问:过度包装何以屡禁不绝?
表面上看,有需求自然有供给,生产者推出奢华包装的礼盒,是为了迎合市场。不过,在笔者看来,更多的动力恐怕还是生产者对过度包装所带来的高利润追求。为什么月饼、粽子屡屡成为过度包装的典型?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这“两节”不但一年只有一次,而且对应的月饼、粽子,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也只有“两节”前后人们才“应节”吃一吃。并且,其作为食品本身也很难有较高的“附加值”。要在节前一个来月的市场周期里,尽可能地从应节食品的消费者中获得更多利润,在包装上下功夫,不但迎合了部分消费者对商品的“档次”需求,同时生产者也从中攫取了更高利润。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司长刘洪生日前表示,食品是用来吃的,企业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应该在提升产品品质、花样和口味等“里子”上用心思、下功夫、求突破,满足老百姓美好生活需要。这番告诫苦口婆心,同时也间接印证了要刹住月饼、粽子等节日食品的过度包装之风,首要就得从生产主体抓起。尽管新标准相关条款正式实施时间为今年8月1日,不过考虑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已表态,接下来将组织开展食品过度包装专项整治行动,其倡导节约、遏制商品过度包装乱象的政策指向不言自明。
时代在发展,人们对品质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里的“品质”,主要是指产品品质、服务品质。显而易见,随着新国标的实施,各类相关食品的包装体积将受到进一步限制,给生产者做“表面功夫”的“空间”也会不断压缩。